......
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亲心中的圣殿。为了追寻先祖的足迹,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研读老谱的基础上,对公安县境内多处已消失的呙家祠堂进行了多次探访。走访了数十位七十以上的宗亲与当地老人,听他们讲述呙氏宗祠和呙家曾经的辉煌。
呙氏淮海堂始祖文(门)贵公于1396年前迁居公安县长安村。传到五世,共有钊、鑑、镇、鋊、鍏、镶、锳、鎔、铭九兄弟,其后裔主要留居公安和周边县市的只有钊、鑑、鎔三支。其他六支的后裔均因外迁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联系,所以,只考证到这三支宗亲建于公安境内的呙氏淮海堂祠宇。
1、老公祠:历史最悠久,创修于康熙年间。在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后由于“历年多,……振饬少,雨洒风飘”而损毁。甲申(1825年)“吾族运昌公重修祠宇。越三年事竣”。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的。坐落于孟家溪东,位于陈家堰北,此堰现属孟溪居民五组。离纵贯孟溪集镇的港(关)黄(山)公路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后因光绪壬辰(1892年)水患,祠宇冲坏,基地荒芜,改为祀田。
2、钊祖祠:又称上呙家祠堂。始修于光绪丙申(1896年),地名为大德寺猪头山(现属孟家溪镇勇合村),位于郝家湖旁。目前有近300多名呙氏后裔居住于此。80余岁的升怀老先生,以及中良、中立等几位宗亲,还有曾在呙家祠堂读过书的73岁的廖丛斌老师等向我们进行了描述。因数次洪水侵袭,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迁往四望岗重修(位于孟家溪镇金岗村委会斜对面)。呙家上祠堂分为上下两重,进深约7米,每间宽约5米,高近10米。堂宇青砖青瓦,飞檐翘角,雕龙画凤,门前一对石鼓,一对石狮守门。“呙氏宗祠”的牌匾,黑底金字,蔚为壮观。祠堂内“淮海世家”之类的烫金牌匾丛丛叠叠,挂牌匾的铁钩约茶杯粗!有大钟立于堂前,天高地迥,晨钟暮鼓,四邻直耸其听闻。高堂之上,供奉的先祖牌位林立,庄严肃穆。每到清明祭祀,或逢有重大活动,呙氏后裔都会不分远近前往祭祖或参加活动,可谓声势浩大。1950年春,土地改革时,呙家上祠堂收归国有后拆除。
3、鑑祖祠:又称下呙家祠堂。1892年老公祠水患后,建于孟家溪镇三袁故里之桂花台。年近七旬的呙中西先生一家,以及在呙家祠堂长大、从小就投靠呙家、改为呙姓的74岁的呙豫文先生,讲述了一些关于呙家祠堂的故事和传说。呙家下祠堂就在呙中西先生的屋后,面朝东南方,前有月堰,后靠湖汊。公安县孟家溪镇人民政府立有,“三袁故里·桂花台”石碑。属现在三袁村。据年近八旬、长期居住在祠堂附近的宗亲豫兰女士回忆,祠堂朝向东南,中间有一天井,南北厢房各二,带走廊、花园。花园有门,内有桂花树、幺姑娘树、无皮树等,后有竹园,前为水田。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山环而兼水绕,气象万千。其格局与呙家上祠堂大致相仿。呙家下祠堂侧面港湾与湖相连。每到龙舟竞赛之时,呙家人站在自家的阁楼之上,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1955年,呙家下祠堂拆除,建筑材料等被运往孟家溪镇,兴建孟家溪小学。如今,鑑祖祠虽不复存在,但它却以新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继续服务社会,受益的不仅仅只有呙氏后裔,还有众多的乡亲。
4、镕祖祠:位于章庄铺镇白鹤屋场与韦家场之间。镕祖西迁松滋后,很长一段时间祭祖时都是回公安孟家溪老家。后因宗亲渐多,分支广布松滋.公安.澧县三县交界之地,隔河渡水,回趟祖祠不易,所以兴建镕祖祠便列为镕祖后家族的大事。
祠址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当面大堰十来亩,碧波荡漾。祠堂正屋三间,飞檐斗拱,颇具气势。正堂供奉先祖牌位。侧房为议事堂和护祠人居住,西北侧有一排偏屋为厨房。祠堂有公田一石五斗,约合现在20余亩,紧邻大堰,灌溉方便,由护祠人家耕种,为祭祀提供保障。抗日战争时期,祠堂遭日寇毁坏,护祠人晋全公亦被害。至1949年,祠堂均由时任公安县政府科员、名绅晋德公托人管理。此前,呙家陡坎(祖居地)壮友公因身后无嗣,把毕生积蓄及三间房屋捐与宗亲,欲把祠堂继续西迁,因江山异鼎而搁置。
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呙家祠堂被彻底毁尽,仅存其名,这里现在还居住着呙氏镕祖的后裔。遗憾的是,呙家祠堂的壮观仅存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宗亲记忆中,至使祠内供奉的先祖精英不能尽显光华。甚至连1984年版《公安地名志》和百度地图上都将“呙家祠堂”错误地标成了“戈家祠堂”。
5、其他祖祠待考。
一座座曾经辉煌的呙氏淮海堂宗祠,已成为历史。缅怀逝去的先贤,我不禁感慨万千。呙家,虽已风云流散,但我们相信:祖德与河山共永,宗功亘今古流芳。先祖们的嘉德懿行一定会泽及子孙,千秋万代。
中和、临才、豫德、临国(澧县)、中龙(松滋)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