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八年过去,他的事迹依然在传唱,他的名字依然被人铭记。
多么幸福!多么美丽!
......
細說從頭
我知道我爷爷的名字,小时候,有和爷爷呆在一起的经历。后来,有一天,我又知道了我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曾祖父的名字。我将这个名字并非随意地记在笔记本上,仿佛在期待着什么,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
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会有一次奇遇。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这一天,它终于来了。
升昶前辈给我发来淮海堂呙氏古谱影件共计28本,让我对古谱有个大致上的了解,我对古谱充满了好奇,小时候,在斗湖堤爷爷家看到过,刚好,我想做一个和这相关的选题并酝酿已久,我就想,能不能在这些古谱里面挖掘出点什么来。但真正面对古谱,这个时候,更多的还是想弄清楚我从哪里来?我的先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曾经做过一些什么?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古谱里,足不出户,追寻先祖的足迹。竖版的古谱影件没有断句标点,有些地方还不够清晰,读起来费时费力,幸好我手上有升昶前辈的一些翻译文章,古谱和这些翻译文章对照起来看,就容易多了。升昶前辈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原沙市大学副教授,现已退休在家。时间切换到2013年。相识多年的呙中敏(升昶前辈的女儿)给我发来“文学上的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三呙”一文,并在电话里告诉我修家谱事宜,我才有缘和升昶前辈结识。接触到升昶前辈的文章后,通过网络和电话,我们交流了几个月,2013年底,我回沙市,并前往朝阳专程拜访了他,在他的书房里,我们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古谱记载了三次修谱的一些情况,学习族谱,追溯最初的出处,我弄清楚了我的世系,下面的横式简表,乃我的世系传承图:始祖 门贵(生1子)—— 2世 嗣祖(生3子)——3世 兴仁(生5子)——4世仲祥(生5子)—— 5世钊祖 (生4子)——6世 濬祖 (生1子)——7世相祖(生3子)—— 8世 文美(生10子)—— 9世 邦久(生4子 )——10世重望(生1子)——11世正仪 (生8子)——12世召南(实图南)——13世甡筠(实为贡生图南之七子承祀三房,则为召南公原配李孺人之嗣子。生6子)——14世人瑞(生4子)—— 15世同元(远祖生4子)——16世履清(太祖生2子)—— 17世泰桂(烈祖生4子)——18世鼎甲(天祖生2子)——19世壮義(高祖生2子)—— 20世晋椿(曾祖生2子)——21世升华(祖父生4个儿子1个女儿)—— 22世中发(父亲生3个儿子2个女儿)——23世林(临)才(生1子)—— 24世(豫)畅
这条线索查来也不容易,我要反复比对、确认。其间,我和父亲通电话数次,他说族谱上是有我爷爷名字的,并提供一些线索让我查找。当看到第10卷的时候,终于,在第55页找到“升华”的名字。父亲在电话那端问:旁边有没有升荣?我答:“有”。出生时间都对上了,他说,那就是。我又问他们各自夫人的名字,第一个对上了,但第二个“升华”配毛氏,我父亲说应该是姓“周”的,我疑惑了,翻遍28本族谱都没有找到和奶奶“周氏”对得上的答案,我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弄清楚。
我先后两次从深圳回到公安斗湖堤,找到我的叔叔和伯父的后人查证。我叔叔说,记得我爷爷的生日是冬月初五。我叔叔是幺儿子,和爷爷一起的时间较长,可信度高,没有疑问。族谱上记载的是我爷爷生於光绪丙午(1906年)十一月初五未时,这一说法得到了印证。叔叔以及和叔叔差不多年龄的林炳哥也都说奶奶是姓“周”的,他们还都能说出奶奶的名字叫“周长儿”,说现在还有她的亲戚在斗湖堤原种场一带居住,有来往。我又几次和丁谱负责人豫德先生碰头。听豫德先生说,2011年的时候,为修谱的事曾经去找过我大伯父,豫德先生说,说起祖先的情况,中正公(大伯父)追溯到天祖鼎甲大人。豫德先生问他,为什么记性这么好?大伯父回答是因为每年要写“包袱”,所以,记得很清楚。大伯父还说高祖壮義大人是埋在瓦赤湾的,这与族谱上的记载相符。我又提出奶奶姓氏的问题,豫德先生答复,不排除当时修谱的时候疏漏难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都会早早的给自己的孩子订下娃娃亲,有可能族谱就按这个记载。豫德先生确定,这条线索无疑是正确的。豫德先生很认真,他拿出了当时访问我大伯父的记录给我看。我不敢马虎,又给我的父亲打电话,问他还有没有别的线索,父亲又说出一串名字来:晋香、晋培、晋福、晋彬、晋友……还说了一个地名:大胜垸,说这些人当年就是在那附近一起住的。有了这些名字事情就简单了,我又把丁谱整个查看了一遍,我在其他卷都没有找到这些名字,但在第10卷第51页看到了父亲说的这些名字,那么,确定无疑了。
我爷爷如果活到现在应该有113岁了,他于1987年在斗湖堤原种场去世,享年83岁。当年,我爷爷在斗湖堤城区有很大的房子,我小时候见过的。传说,他在国共两党执政时期都是红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据说,当时的沙市保安团团长是他什么亲戚来着。听林炳大哥说,那时的“周家台”和“呙家台”都是一方的望族,我爷爷和奶奶的结合无疑就成了当地势力最强盛的,很多人都要来巴结他们。林炳大哥对我说的时候很是自豪,对附近的某些人充满了不屑,我无言以对。“周家台”和“呙家台”的地名,我曾经在卫星地图上看到,林炳大哥说的没错。我想,我爷爷和奶奶两人的结合应该是强强联合,门当户对。
写到这里,想起一则似乎和本文无关的奇闻,是听林炳大哥说的。说,当年在“周家台”拆迁屋后的坟地时,发现棺材下面有一汪水,水里面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鱼!这真是一个奇迹。棺材下有一汪水,水里面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鱼!无法想象,这两条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这又有着怎样的玄机或者说预示着什么呢?不得而知。只知道,我爷爷走的时候,那本我见过的《呙氏族谱》也不见了,随爷爷而逝。
继续向上追溯,在第10卷第44页看到晋椿大人的生平简介,大意是说他性情慷慨,品行端庄,治家有道,处世谨慎,教子有方,待人忠厚等……生於同治壬申十二月二十三丑时。原配余氏,性情柔顺…治家则勤俭…岂非巾帼中之人哉!生光绪戊寅二月二十九酉时,系永林坊土地。生子二:升荣、升华。按字面意思分析,我的曾祖父夫妻俩都应该是能人。曾祖晋椿大人名字上面写着壮義之子。继续往上查寻,在第30页找到高祖壮義大人的名字,对应的是他的简介:“字相宜,生于道光戊戌正月十七辰时,殁於光绪庚子十月二十九辰时。葬大胜垸瓦磁湾北,乙辛兼卯酉向,横直各五弓,碑载详明。”道光戊戌为1838年,光绪庚子为1900年,高祖壮義大人享年62岁。
乙辛兼卯酉向,出自《易经》,是一个风水上的词,为风水二十四山之一。
高祖壮義大人旁边“配”这一栏写着“余氏”:“性秉柔、德淑慎×风,习内则必敬,戒尤为巾帼,中谨见云。生道光己亥十二月初一寅时,系永林坊土地,殁光绪丙申八月二十九辰时,葬老基北石头山甲山庚向有碑。生子二:晋选承壮礼嗣、椿。”道光己亥为1839年,光绪丙申为1896年,余祖奶奶享年57岁。
我听父亲说过“大胜垸”这个地名,至于瓦磁湾,小时候,常在那条路上跑来跑去的。大胜垸瓦赤湾北首,原来就是我先大人最后的归属地,我的爷爷也是葬在那里。记得那时候,那地方要高出平地许多,旁边似乎是有一条小河的。
高祖壮義大人是鼎甲公的长子。在这一卷,叫鼎甲的有很多。翻到19页才对上。“鼎甲:字占先。品行中直,治家徐徐善诱,启迪多方。生於嘉庆辛未十一月十九丑时,系汇田保土地,殁遗铁匠堰上,与祖同山共向。原配萧氏,生於嘉庆辛未元月初八亥时,没遗葬夫处,甲山庚向,生子二:壮義、壮智。”
天祖鼎甲公是泰桂长子。在第10卷第13页,我找到了十七世泰桂公的生平。“字膳芳,生於乾隆壬子六月十一巳时,没遗葬铁匠山,乙山辛向。配龚氏,生於乾隆甲寅二月十五丑时,没於道光丁未五月初十寅时。葬铁匠山公茔内附曹姑坟右,壬山丙向。……生子四:鼎甲、立、萱、魁。”继配王氏,生於乾隆甲寅五月十二未时。乾隆壬子为1792年,道光丁未为1847年,龚夫人享年53岁。
烈祖泰桂大人是“履清次子”。在第7页开头找到了同元长子十六世履清的记载,从右往左依次看过去,是同元次子履洁、三子履法、四子履洲的字样。到这里我发现履清和履洁是两亲兄弟!也弄清楚了当年为什么我的爷爷要把他的大儿子过继给升来大人做干儿子了。
升来大人那一支世系连线如下:中立-升来-晋华-壮贵-鼎成-泰楹-履洁-同元
我们这支的世系连线是这样的:中发-升华-晋椿-壮義-鼎甲-泰桂-履清-同元
升来大人那一支世系是我后来到孟家溪永和村采访时发现的。永和村的呙中立先生和我的大伯父一家一直有来往,他也认识我的父亲,我迅速和中立先生取得联系。中立先生的父亲升来大人就是传说中的“西斌”先生,我的大伯父当年为躲抓壮丁被我爷爷送往他家,还在孟家溪上了两年私塾。据中立先生说,他的父亲在国民党时期是个军官,是学无线电的,做过军事股股长,应该是搞情报工作的。当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只有两个无线电办事处,一个在沙市,一个在孟家溪。后来办事处撤掉后,西斌先生又做江陵郝穴报社的社长,解放后回孟家溪做教书先生。我在族谱第10卷第56页找到了晋华之子升来大人的名字。
还是接着看履清大人的生平:“履清,字登远,生於乾隆辛巳四月十九亥时,殁於道光丁酉七月初八未时。配薛氏,生於乾隆丁亥二月十二亥时,殁於道光丙申二月二十辰时,合葬孙家岗西北铁匠堰上,坟钱后陆地一圈,南抵桑姓园,一直以挖坑为界,水田一斗,大小二坵。在铁匠堰,使水有底,以作清明祭扫之资。壬寅丙向。生子二:泰柏、泰桂。”
乾隆辛巳为1761年,道光丁酉为1837年,太祖履清大人享年76岁。
乾隆丁亥为1767年,道光丙申为1836年,太祖母薛氏享年69岁。
太祖履清大人夫妇高寿,他们选择了合葬,这是件美好的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忠贞不渝的爱情!
愿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溯流而上。在第9卷的第36页,我查到了同元大人的生平:“字善长,国学生,少习诗书,乐於进取。及壮游太学,守忠恕勤俭之道以为修身教家之本。处己接物卓有古君子风。生於乾隆己未四月初二吉时,没於乾隆癸丑四月十二亥时。”配沈氏,生於乾隆庚申十一月二十三卯时。事公姑以孝,待夫子以敬,抚子媳又能以恩而義,皆天性使然,而无事於勉强者也。殁於乾隆乙卯,夫妇合葬老基左、祖母戴孺人茔内,寅山申向,有碑。生子四:履清、履洁、履法、履洲。
乾隆己未为1739年,乾隆癸丑为1793年,远祖同元大人享年5 4岁。
乾隆庚申为1740年,乾隆乙卯为1795年,远祖母沈夫人享年55岁。
同元大人在前,其夫人在后,最后时刻,应该是沈夫人选择了“和他在一起”。这会不会也是一段佳话?有待考证。我想,在远祖同元和太祖履清两辈人中,一定有一位是诗人。他们两对最后都选择合葬,他们活在现实中,他们也活在浪漫里。
回到第9卷第36页,同元上写的是“人瑞长子”字样。在同卷第24页,我找到了“人瑞”和“李氏”,他们的旁边写着“生子四 同元、鳌、春、甲”,这和前面的对接上。“人瑞”这行下面写的是:“字寿先,号中兴,国学生。少而颖巽,涉猎经史,事父母、处伯仲克孝克友,里党贤之。生于康熙辛丑十一月初四寅时,没遗葬老基旁李祖合墓,西向,碑志昭然。有获茔田五斗五升,着落铁匠堰南茔田,大小三坵一公堰,一口公墩、一处公垷、一条使水,有底到田无阻;田四斗,一坵,东抵喻□并契内田,南抵鼎铭田,西抵鼎铭田,北抵喻界;接连田五升一坵,东抵契内田并卖主地,南抵喻□并喻田,西抵□名田并契内田,北抵喻阴地,一穴相连。田一斗一坵,东抵卖主茔山,东南抵卖主茔地□平沟过水无阻,西抵契内田并喻阴地并喻田,北抵喻田,□其田稞资永作清明祭奠。茔田属种田人看守,凡有份人等,不得藉说,契载详明,永远为据。又瓦磁湾北首大定垸东创口有获茔田一形,共计六亩,东抵胡田,南抵壮兴田,西抵壮兴田,北抵艾田。”
到这里,我又弄明白了一件事,高祖壮義大人和我的爷爷之所以都埋在瓦池湾北首,是因为那是在人瑞大人时期就拥有的茔地。康熙辛丑为1721年,“人瑞”大人哪一年去世没有记载,只知道,到了“人瑞”大人这里,光是购置的坟地就有好几处!族谱明确记载,“大胜垸瓦赤湾北首”就是其中一例。不过在人瑞大人时代,是叫大定垸的,不清楚为什么后来就成了大胜垸?14世人瑞大人的上面是“甡筠长子”几个字。在第17页,我找到了甡筠大人的生平记载,旁边“配”下面是张氏,张氏这行下有:“生于康熙癸未五月初二巳时,没于乾隆己酉十月十三辰时,合葬老基旁戴祖母茔内。生子六:人瑞、珍、瓒、琠、琳、璨。”字样。再看“甡筠”这行上面写的是:“召南嗣子”。“甡筠,字黄岚,号长岚,贡生图南之七子,承祀三房则为召南公原配李孺人之嗣子。自幼英敏过人,成童则通五经四书、诸子百家,靡不记忆。召南公深爱之,以为能继承先人之志,丕成厥当者也,故立之后。成贡,竟以明经守拙田园,自娱里党,咸称富有焉。生于康熙甲申九月十一辰时,卒乾隆辛丑九月初一未时。”(注:生平里的标点符号均为我所加,以便阅读。)
康熙癸未为1703年,乾隆己酉为1789年,甡筠夫人张氏享年86岁。
康熙甲申为1704年,乾隆辛丑为1781年,13世甡筠大人享年77岁。
2014年5月3日,再访孟家溪的时候,我去永和村拜访未曾谋面的呙中立小爷,在郝家湖畔永和村一块齐人高的油菜籽地里,发现了甡筠大人和张夫人的合墓,墓碑如新,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这块碑立于嘉庆二年三月吉旦,嘉庆二年为1797年,距今已有217年。
据说,关于这块墓碑还有一些灵异的传闻。那块菜地现在还是呙家人中荣先生的,他的家就在旁边。当年,呙家祠堂就在这附近的猪头山上,现在这里还散落着约300多名呙氏后裔,可以想见呙家当年的繁华,这个地方还有一个为老人们所熟知的名字:“黄岚垸子”,想必就是以“甡筠”大人的字“黄岚”命名的。甡筠一生,富有、低调,才华横溢而又与世无争,近乎陶渊明。著有《甡箓兄传》,家谱有记载,壮珩楚玉另写有《谱成追思黄岚祖叙》。三房召南本无后。甡筠实为图南呙培风之子。不管图南还是召南,他们都是正仪公的儿子,这是后话。至此,我已经完成了家谱上记载的先世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的求证。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但——
非也!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怎么也没有料想到,在后面的过程之中,还有那么多的惊喜会接二连三的出现。
——注定,这将是一场奇特的旅行。
燦若星河
我以为,就这样大致弄清楚我的世系就可以了。就连“甡筠”这行上写的:“召南嗣子”几个字都被我忽略。事实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疲惫不堪,我放弃了继续查找,躺在床上开始听音乐。差点就错过一次美丽的邂逅!但,事实上,已经不可能错过,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我发现到“甡筠”这里,并不是先世宗派上的“家”。
“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我背的滚瓜烂熟,下面的都对上了,为什么到了第一个却并没有按宗派起名?后来,我看追远图才明白,这一代有的是按照辈分取名,有的不是,估计可能有时间差,也可能刚刚开始实施按宗派取名,还没有完全普及吧,到了“人”这一代再往下看,就都基本统一了。
幸好还有文谱!升昶前辈又发来他翻译的《呙培风先生传》。呙培风,这个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迅速看完文章。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根线在牵扯着……然后,我开始查找古谱影件,在古谱的“全部目录”里,我找到这篇文章的同时又看到另一篇文章:《甡箓兄传》,谁写的?这似乎和13世先大人“甡筠”有关系!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甡箓应该是甡筠大人的兄弟,我迫不及待地查找。在第二卷里,我看到了《甡箓兄传》,又在文后看到“堂弟甡筠敬撰”这行字。果然没错!原来,甡筠大人还是一个文人!欣喜、骄傲,油然而生。我开心至极!重新回到我的世系上,在古谱的影件里查看甡筠,我一个字一个字看,放大、缩小,再放大,我将字一个一个敲下来。我发现了这行:“竟以明经守拙田园。”原来,甡筠乃“明经”。明清时代,“明经”别称贡生。甡筠名义上是召南后人,实际上却是图南的后代,图南就是呙培风,升昶前辈让我看的恰恰就是《呙培风先生传》!
还是第九卷,在第13页上,我看到“召南”和“图南”两个名字并列其上。“召南”上写:“正祖三子”。“图南”上写:“正祖四子”。召南:“字苏公,国学生。生於康熙壬寅九月二十亥时,没於康熙辛丑又六月二十一午时,葬宅左与母合墓,乙山辛向。”他的夫人李氏那行写着:“生於康熙甲辰二月二十八未时,没於康熙辛丑正月二十六子时,葬老基左旁,与孙人瑞、人琠合墓共碑,甲山庚向。嗣子甡筠。”
“康熙壬寅”有两个:一个是康熙1年1662年,一个是康熙61年1722年,壬寅为干支之一,顺序排第39,每60年出现1次。康熙辛丑为1721年,那么,很明显,召南大人应该是出生在康熙1年即1662年。12世先祖召南大人享年59岁。康熙甲辰为1664年,李夫人享年57岁。召南大人为国学士,曾在国子监读书深造,是太学。国学原来指国家官办的学校,就是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再来看看图南大人的生平:“字培风,号善门……泛舟游历诸名胜,诗酒自娱。年七十灯下目力不减少时…生於康熙丙午正月十一申时,没於雍正乙卯年十一月初六申时…生平行事有传。”这段文字较长,叙述从略。图南大人夫人洪氏:“系江南宁国县进士洪公启权孙女…生於康熙丙午十一月二十三子时,没於乾隆壬戌十月二十申时,俱附葬於松滋祖妣姚太君墓右,立有碑志。生子五:甡篆、籙、策、符、筠嗣三房。”康熙丙午为1666年,雍正乙卯为1735年,12世先祖图南大人享年70岁;乾隆壬戌为1742年,和他同年出生的夫人洪大小姐享年76岁。《呙培风先生传》里这样写着:“…观其竭蹶数年,修明谱系,本支瓜瓞之缕析,各先茔冢题碑表墓,百世而水木源本不替。”意思是说,看他数年来举步维艰,修明谱系,使本支昌盛兴旺的子孙条理清晰,给先祖大人的坟墓刻石题字,让百世的世系衍变生生不息。就是说,《咼氏族譜》是呙培风大人主持编修的!现在能够手拿一本咼氏老族譜翻阅传看,图南培风大人功不可没。
图南大人应该算是一位优秀的行吟诗人,他遍游祖国的大江南北,风景名胜,他会诗词文赋且文采斐然,自成一家;他还会书法,他的书法作品笔舞龙蛇、潇洒飘逸。他常说:“人肯吃亏,最是好事。”并把这话当做座右铭;他又说:“宁人负我,勿我负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高尚、厚道、朴实大多如此。同时,图南大人也是怀才不遇的,他的真诚至性,可盟幽独,可照日星。三百四十八年过去,他的事迹依然在传唱,他的名字依然被人铭记。
多么幸福!多么美丽!
我庆幸,终于有这么一天,可以自由地踏上这荣耀之旅,和我的先大人相遇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我希望还能有更多新的发现,我继续沿着这条线索一路追踪,在召南和图南之上,我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呙家的宗祠之上。
继续向上追溯,在第9卷的第6页找到正仪,上写“重望长子”,再右边是“十一世”几个字,再右且向上翻页就是“钊分重望后图系”,这是第9卷的开始。正仪:“字又生,号敬启,宁山其别号也。祖母李孺人出美姿容,时有壁人之目。幼聪慧过目成诵,随王父读书旧县之二圣寺,庭调极严。年十二,祖母见背。事继母高孺人以孝称。崇祯辛巳,補弟子员;壬午同祯,应乡试;是年祖中式。癸未,贼气甚炽,祖计偕北上,寓御史汪西凉老师之署…生於明·天启乙丑年九月二十四酉时,没於康熙庚申年十月二十午时,合葬丁家嘴塚子岗王父之墓右。至于祭产,详载十世王父行状”。这段文字是图南大人写的,文后有他的署名。
明·天启乙丑为1625年,康熙庚申为1680年。11世先祖正仪大人享年55岁。
正仪大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一生也是辉煌的。
先祖正仪的足迹踏遍中原大地。他先后娶有邹氏、饶氏、戴氏、姚氏、饶氏、王氏、袁氏七个老婆,生有八个儿子:漙南、周南、召南、图南、魁南(早卒)、鹏南、津南(早卒)、荆南。正仪19岁随父亲南游江淮,避地越东的昌化,旅居地籍贯是宁阳(现山东宁阳)并在那安家。27岁那年身患奇疾,死去活来。忽遇一道士说他有孝行,授予他一粒神丸,吞下后,吐痰盈斗,病愈。两年后的秋天,在黄鹤楼又遇到那道士,对他说,你前程远大,遂别其号曰“又生”。28岁,先祖正仪回到荆楚。29岁,科举于乡。33岁,戊戌年科赐进士,为榜中之花。在金马门等待皇帝诏书,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高呼名字,世祖章皇帝看到“呙正仪”这个名字感到很稀奇,偏爱地问起姓氏(呙),先祖正仪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一时,传为佳话。
在南阳府,先祖正仪是主管刑狱的推官,相当于现在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兼审计局局长。他才智敏捷,议罪判决流畅利落,他本着“施刑是为了达到无刑”的古训明察善断,会审钦案,每有疑问,必为嫌犯求生道,历任三年,平反冤案、错案百余宗。在《生生录序》里,他这样写道:“夫天地之大德曰生。余以死而复生之人,敢不以生生为心哉?”为此,人们都啧啧称赞,把他比作古代很有政绩的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
先祖正仪看到南阳府学宫倾圮,就捐出自己的工资,修葺一新。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都要聚集生徒讲论经义,不时会课,拿出自己的工资请他们吃饭,还亲自前往各处的府第,坚持不懈。他的学生都很感动,在学宫前刻碑颂扬他。有一次,他经过南阳,见曲河之水湍激,无舟可渡,又听乡亲们说常常有人落在水里淹死,心甚悯之,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用砖砌了一座桥,以利济南北。两岸的群众都欢呼鼓舞奔走相告,并刻石碑竖立在桥头,取名:“呙公桥”。47岁那年,先祖正仪调到天津卫,是年大旱,有绅士长老前来拜见他,说要请法师祈雨祭祀,他回答:“还要女巫祈雨祭祀?我作为父母官难道不应该为民请命吗?”于是,他徒步往来,斋戒祈祷三天,充足而甜美的雨水及时降临,终于有了丰收的好年成。人们都称他为神君。他的美好德行和恩惠被后世刻碑文纪念,留存于世。先祖正仪服从安排,调动到广灵任知县,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可叹边地荒残、塞外苦寒,他积劳成疾,不幸在官位上去世,老百姓都哭着送他。先祖正仪的大儿子漙南和三儿子召南同扶灵柩,将他接回故里。
后来的宜兴进士,督学潘宗洛(相当于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图南大人请他写的《呙氏族谱》序里这样说:“我成进士后到宫中读书,与培风不相见有十八年了,我手捧特旨到荆州去对学子进行考试的时候,那里的绅士都拿他父亲宁山公和他爷爷拙庵公的德行文学按惯例应该崇敬祭祀的公文来请示我,我素雅慕两公,为疏其生平大节,表于廷陛,让他们得到春秋两季的祭献,光辉事迹传留后代,不可磨灭。”
这无疑是来自民间和朝廷的对先祖正仪大人和他父亲的最高最好评价,也足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
我的先祖上可朝呈帝王将相,下可传诵于百姓大家。
多么芬芳!多么传奇!
德行光輝
既然提到先祖正仪大人的父亲,那么,还是说说吧,本来是想另外成篇的。第7卷第14页,这是目前为止,我在《呙氏族谱》上看到的最长的生平简介,从第14页到第17页。呙重望、公安人,字仲达,别号拙庵。幼有至性,事父母以孝称,处异母兄弟极其友爱。十八补弟子员,读书攻苦,学使者王澄川公亟赏其文,以“斗湖练白,黄山远青”为之评。崇祯壬午登贤书。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
重望公是呙家的又一位名人。他生於万历丁未(1607年),殁於康熙辛酉(1681年),10世先祖重望大人享年74岁。他的原配李氏夫人生於万历丁未年(1607年),殁於崇祯丁丑年(1637年),在而立之年离开人世,她生下一个儿子,后来成了科赐进士,那就是正仪大人。
下面说几则有关重望公的故事:
重望公八十岁的父亲邦久大人在酷暑夏天感染疾病,病情严重,每日躺在床上。他总是熬汤喂药,亲自到床边伺候,给父亲洗贴身的衣服,收拾床板,毫无怨言。一连三个月坚持不懈。每当仆人都沉沉睡去,他就要仰望北斗跪地祈祷,愿意代替父亲受苦。没过多久,他的父亲终于痊愈。中举后,他又去考进士,会试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他因为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时值乱世,强盗猖獗,重望公带着母亲前往江南宁国避乱,国君的直辖地遭到起义军的袭击,百里之内荒无人烟,独他一家得以保全。在宁国的时候也遭到占山为王的强盗袭击,他背着八十岁的母亲往山上跑躲避,但因为行动迟缓被抓住。他以情动人,说明原委,他的善行感动了强盗,不仅放了他,还送给他豆汁。
重望公有一个哥哥养望、一个弟弟岱望(异母所生),因为乱世,他们都逃亡在外,重望公把他们的儿子当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教育他们读书、识字、做人。他的亲生母亲李氏葬在本县牛栏湖,原有祭田五十亩。哥哥养望在明末的时候将祭田五十亩转卖给他人,后来重望公自己掏钱将田赎回,与侄儿一起共收租金,当作祭祀的费用,不敢藏私。
重望公力行敦睦。本族之中有贫困户家里没钱安葬老人,他都要捐棺木过去帮助其渡过难关。战乱之后,遍修祖墓,不论远近亲疏,他都亲自栽培且量置田租以供时祭。他的赤诚感动了族人,获得孝港墓地。重望公轻财好义,捐献百金修建学校。战乱造成灾害之后,他又尽捐家资于冬月买米赈济众乡亲。他见事明决,为人称道。著有“致远”、“斋远”、“青阁集”、“座右铭”数则,及“评点人模样”诸书,言言简要。至今同乡人莫不置之案头当做瑰宝。康熙元年,皇上诏命:明崇祯壬午科举人呙重望封为河南南阳府推官文林郎(父如子职,正七品)。
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在《呙拙菴公宁山公乡贤序》里这样写道:“余少时即闻公安有呙氏,其文章、德行,为海内士大夫所称道。戊戌之役,幸得与宁山公邀同谱之芳。及接其人,蔼乎君子也。而因以得悉其年伯拙菴公之高谊懿行为卓绝不可及。”(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人为“同年”,后辈称与父辈同一年考上的人为“年伯”。科举时代为对父亲同年登科者的尊称,明代中叶以后亦用以称同年的父亲或伯叔,后用以泛指父辈。)
陈廷敬的意思就是说:“我少年时就听说公安有呙氏,他们的文章、德行被海内士大夫所称赞。戊戌年的殿试,幸好能与宁山公同行,求得金榜题名,认识他才知道他是个和蔼的君子啊。也因此熟知他的父亲拙菴公高尚美好的德行已经达到极点,是不可企及的。”
多么光辉!多么巍峨!
愿呙氏家族和悦受福、崇高富贵;愿呙氏后裔否极泰来、积善有余庆。
第二十三代孙 临才顿首拜撰
二零一四年三月九日初稿於深圳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五日定稿於荆州
原载《中华传奇》杂志2015年下旬刊第1期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