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大观 >> 文章内容

请关注对联

[2015-11-10]   来源:呙氏淮海堂宗亲网  作者:呙中和   阅读:88次  [字体: 转发至QQ空间 转发至开心网 转发至QQ朋友 转发至新浪微博 转发至QQ微博 转发至豆瓣网 转发至人人网
【导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传承历史最久,至今仍充满生机的文字。在联合国,对同一内容所译出的官方文本中,汉语译本是最薄的版本。即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差不多要比汉语多一倍的纸张。汉......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传承历史最久,至今仍充满生机的文字。在联合国,对同一内容所译出的官方文本中,汉语译本是最薄的版本。即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差不多要比汉语多一倍的纸张。汉字是唯一兼具音、形、义之美于一体,且可成为书法艺术的文字。汉字写出最精美的文体之一便是对联。
对联讲究平仄与对偶,既是要求,也是特征,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在于她表现了汉语声调变化的音乐美和中国哲学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核心精神。这种文学样式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之林中,她已然独立成形、自成一体;虽然与唐诗、宋词血脉相连,但字数可比诗词少,比诗词更凝炼、更精致,通常以其短小精悍见称。一副好的对联集中了诗词的精彩之趣,也集中了诗词的难度之美,可谓诗中之诗、词中之词,其独特之处是其它文学样式无可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千余年来传统的文化遗产,我们弥足珍贵的国粹。
对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古典文学形式,是因为它大众化。诗词相对而言则是小众的,不仅仅是现在,就算是古代,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写诗词、用诗词。(如果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学诗也是有必要的。)而对联则不同,每家每户都要贴,只要有门,有建筑,就有对联。开业、庆典等各种活动都会贴对联,这让它生命力非常强盛。
对联有两大要素,第一是对仗,就是说上下联词性要对仗,形容词要对形容词,动词要对动词,还有语法结构也要对仗,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要对联合结构,不能乱对。其二是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节奏点上平仄要相反,这是一般规律(宽对也有相应的规定)。没有这两大要素,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你可以叫做口号、标语、格言、警句之类的都行,但要作对联,就一定要有规矩。对联的规矩,不是束缚聪明才智的樊笼。一个懂游戏规则的人谁愿找犯规的理由?谁见过没有场地限制的球赛?以独抒性灵享誉中国文坛的公安三袁,他们的诗、联也是合律的。可见,思想的解放、性灵的挥洒,不是不要形式的约束。
这就好比跳芭蕾就要踮着脚,踢足球不能用手拍,打篮球不能用脚踢一样,否则,你就没有资格玩这些。制约是自由的前提,火车离开了轨道管束就寸步难行,宇宙飞船没有程序的控制,就不能在太空自由飞翔。如果走钢丝的演员走在平地,你还愿意花钱当作艺术来欣赏吗?可见,高技巧、高难度才能给我们带来高雅的享受,让人们有更高境界的追求。比如,穿衣服有反正,唱歌唱戏要有腔调,现在的问题是在对联上不守规矩,就好像穿衣服颠倒正反,唱戏荒腔走板。不怎能叫对联,而且,对联的规矩,也是它的方面,没有了规矩,这种也就消失了,也就没有了对联。
由于历史进程中一些折腾,使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干扰,对联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即使在教材的编写者中,至少有相当一批人不懂对联常识。甚至有些中文系的教授、作家、编辑、书法名家中也有不清楚对联的,不少书家的撰联作品也不合律,他们对传统的承传也有缺失,哪怕他们的晋升考外语或在某个专业是佼佼者。笔者前些时曾发现有些以传播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媒体如《书法报》、中央电视台的《书画频道》等,(有的是作者的问题,有的是编辑的原因。)也常把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说成对联的现象。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年代,我们见到的对联多是合律的。后来令人痛心的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层,甚至被人们奉为圭臬的教材中也出现了问题,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朝霞夕阳之类的错误延续十多年,和三鹿奶粉一样,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确切的说,比三鹿奶粉有过之无不及。奶粉是自愿选择,不食者不受害。而教材则别无选择,受害者已达几代人,而且还很难根治。这种情况,在一个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使命的国度不应视而不见。
由于教育的失误,对于对联作品懂得的人不多,深度欣赏者更少。当我们谈到有些公众场合对联不合律时,竟有人认为是吃多了没事干,管得宽。甚至有的公务人员还说:现在学生负担重,没有必要还学些传统的东西,要面对现实。当我们讲到教材的问题时,有老师说:是不是你们搞错了?教材怎会错?是现在的标准变了吧。让人真的无语。一方面对他们把教材看得神圣表示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痛心。就是告诉了他标准也不肯信。我原来以为教材的错误只是偶然现象,现实告诉我们:这是因果必然!
一座建筑物的建设有的需要几十年,而毁坏只需要几分钟。一个一千多年来由无数先贤心血凝成的文化瑰宝——对联,只需一、两代人便可让它基本失传,或者面目全非。各地虽有楹联学会,但影响力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一些特别喜欢对联的人才知道,对于对联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等方面,力有未逮。加之相关的教育缺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与对联学到相关的内容。而在过去,古人把对对子当作启蒙的课程,小孩子就学对联,现在则很难。楹联的传承似乎成了楹联爱好者的事,不少地方是靠这些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一种不舍的情怀来维系着。鉴于当前的现况,我们呼吁:
1、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有适当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保持必要的开支,并将楹联纳入其中。
2、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要求悬挂对联。主要领导重视,部门领导懂行。文化主管部门应有专业人士参与公共场所楹联的管理,监督。对辖区内的楹联可开展评比,并通报结果。控制不合律的伪劣楹联,治好病联,提高广告楹联的品位,营造合格对联产生的大环境。
3、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将对联纳入教材(含选修)。语文考试中对联应占一定比重。提倡学生自书自撰对联,将内容纳入学校的校刊之中。学校有责任向各级楹联学会推荐优秀作品。
4、语文教师、相关的编辑(电视媒体、报刊等)必须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应进行专项培训与考试。媒体应了解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
对联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普及对联刻不容缓。温家宝总理曾说:文化是灵魂的交流,而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在文字,书法上的交流实际上也是思想的交流。对联是最常见的书法内容。好在党中央越来越重视文化,认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对联传承的新希望。
                       
                                              本文原载《公安联苑》2012年第2
【责任编辑:呙中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