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大观 >> 文章内容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2024-09-18]   来源:呙氏淮海堂宗亲网  作者:呙豫繁 指导老师覃山权   阅读:357次  [字体: 转发至QQ空间 转发至开心网 转发至QQ朋友 转发至新浪微博 转发至QQ微博 转发至豆瓣网 转发至人人网

【导读】:

按语
    呙氏淮海堂家族鎔房迁居恩施一支人才辈出,不仅“临”字辈润华、亚群先生等作为学者型人才凤毛麟角,“豫”字辈中保送北大的亚群先生之子豫池同学、考取北师大的海临先生之子豫繁和恩施州委退休干部升贵先生(女儿呙燕)外孙女刘禹彤两位同学、还有留学美国的润华先生之子豫城同学等等。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恩施市二坡村呙海临先生之子呙豫繁同学,他是今年考取北师大的学生,对家族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对家族的历史研究颇为深入,在紧张而又繁忙的高考备考期间,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在深度阅读《中华呙氏淮海堂族谱》、查阅大量史料后,今年五月,以一篇“稀僻呙姓 忠厚传家”,荣获第七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省级一等奖。
    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族谱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共鸣,得到了总编中安将军的高度关注,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呙将军放弃亲友聚会和家务活动,准备与豫繁同学当面沟通。后因豫繁同学的原因改为电话交流。中安将军对他热爱祖国、热爱家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并致电网站编辑人员询问编辑方案。旨在期待更多的宗亲关心家族历史、支持家族活动(事务)。特别是年轻人,不仅是家族的未来,更是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豫繁同学作为家族的优秀代表之一。他的文章耳目一新,代表了家族年轻人思想,现上传家族网站,与大家分享。
    二〇二四年中秋节......

   者:呙豫繁

指导教师:覃山权

   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一、 绪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呙氏淮海堂家族历来重视家族文化建设,数百年来的家风建设正是中华传统家风教育的缩影。我深入挖掘族谱等典籍资料,力求探析家族向心力、凝聚力背后的“忠”“孝”文化基因。

二、 正文

家风之“本”——家族核心人员的引导与推动

 “楚中著姓,惟呙氏为最奇”【3】我呙氏之姓,稀僻贵奇,渊源久远。“秦汉以前,远莫可考;唐宋以来颇有闻人”。【4】据统计估算,呙姓全国大约仅有2.5万人,实属生僻姓氏。而如此生僻之姓为何具有此般生命力以至其繁衍发展至今?我从呙氏淮海堂家族发展核心成员中找到了答案。

家族核心成员,是家族中的权威人物,具有率先垂范作用。在中国传统家族中,家族核心成员是血缘纽带下利益关系的协调者,家族风气的引导者。他们是传统中国家族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影响家族盛衰的重要一环。【5】因此,愚以为要想了解呙氏家风文化,首先可从此入手。于是,我从呙氏淮海堂始祖处出发,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探索之旅。呙氏淮海堂家族自始祖门(文)贵公肇基南平至今六百余载,清同治版《公安县志》载:“呙文贵,字天爵,才略过人,任淮海兵备道。解组,游公安,至长安村,览其山川秀丽,人民淳朴,心窃赏之。遂去江陵而家焉。”【6】始祖门(文)贵公是明朝开国功臣,官拜淮海兵备道,尽忠报国。而他又以道德文章誉世,孝友清廉传家。可谓始祖以一人之身为呙氏淮海堂家风建设开了一个好头,拉开了此后数百年呙氏家族家风文化发展的序幕。

 呙氏后裔承先祖之遗志,才俊辈出。明弘治至万历年间,校公、文光公、邦永公祖孙三世(史称“文学三呙”)擅长诗文创作,催生了“公安三袁”,为公安派文学的先导。他们通过创作文章使呙氏家族的家规门风为世人知晓。成为呙氏家族历史发展中的一颗耀眼的星。

 袁宏道曾写《叙呙氏家绳集》,叙中记述了呙校、呙文光、呙邦永三代人的主要文学创作活动及其人格、性格。其中评价道“里呙氏,世有文誉。”“公安诗文,始于呙,而倡于袁”。从侧面突出了公安三呙诗文成就之高。同时,能出家绳集也是呙氏文脉文风的展示,彰显出呙氏家族对门风家风的追求。

 “十九登乡荐,有《蚊蚤嘲》行世,冠《呙氏家绳集》首,大率寓言在位者无取浚人膏血以自封殖之意。享年不甚永,识者悼之。”【8】呙校在政治上大无畏地反抗黑暗,抗议恶政。为黎民百姓发声,为现实黑暗愤怒。其十九岁(明弘治戊午,1498)那年参加科考,获乡试第三十名。敲锣打鼓,捷报所传,举家皆庆,举里同贺。按当时惯例,他可领取登贤榜银九十两。对于呙校而言,这是一笔可观之财。其住破庐,四壁敞敝。其衣褐褛,徒步出行。但他以俭为宝,仿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对此赏金不动心,不修缮房舍,不办衣物,不吃香喝辣。而认为自己中举是家族之荣,是祖宗之德,理应回报家族。于是,毅然决定将九十两银子全部用于族人偿付所欠赋税上。此举为族人扶贫济困作了样板。从此,呙氏家族行善积德、利众利人之风盛行,流传至今。

 “文学三呙”将忠孝家风扩充发展,其“忠”超越了传统封建士大夫的“愚忠”,而是忠于正道、忠于人民。其“孝”也由自己的父母亲人扩展到族人,大大丰富了呙氏家族忠孝之内涵。

 “文学三呙”之后呙氏家族又出现了“后三呙”——重望公、正仪公、鹏南公。重望公于崇祯壬午乡试中举,轻财好义,《公安县志》中评价“真可谓忠厚垂裕者矣”。【9】其子正仪公为清顺治戊戌年进士,与清朝名臣陈廷敬同年登科,结下深厚情谊。陈廷敬曾写下《呙拙菴公宁山公乡贤序》,其中写道“余少时即闻公安有呙氏,其文章、德行,为海内士大夫所称道。戊戌之役,幸得与宁山公邀同谱之芳。及接其人,蔼乎君子也。而因以得悉其年伯拙菴公之高谊懿行为卓绝不可及。”【10 正仪公出任河南南阳府推官,“捐奉讲学”“谳狱平反”“祷雨救旱”“派征缓边”“义田捐设”“湖课请宽”“敷扬圣训”……后积劳成疾,不幸卒于任所。康熙帝连发八道诰封,褒奖其卓越贡献而名垂青史。正仪公之子鹏南公才兼文武,于康熙四十五年中武科进士,授广东督标前营守备将军。将呙氏家族的忠孝家风进一步扩展到自己为官所处之地,推动忠孝之风成为社会共同追求,形成小的社会风气。令他人称赞、学习。

 “后三呙”是呙氏族人“凡居官授职,其忘家忘私,皆本移孝作忠”的缩影,为后世子孙所学习、景仰。

 时间荏苒,呙氏族人牢记祖训,厚德勤业。涌现出一批以呙中安将军为代表的优秀族人。呙中安少将从军四十年,戎马倥偬,报效国家。 在军队之中他三次荣立三等功、二次荣立二等功,建功立业。【11】写就新时代呙氏族人之“忠”——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在军队之外,其作为《中华呙氏淮海堂族谱》第四次续修编委会主任兼总编,领衔修谱、捐资出力、凝聚宗族,为弘扬家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第四次续修谱的圆满成功。将“孝”以实际行动亲身践行。

 呙氏淮海堂家族家风之“本”,即家风文化中的基本要义、主要内容和核心观念得益于家族核心人物以自身言行引导、推动,从而确立为整个家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家风之“术”——家训家戒族规的规范与教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提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12】呙氏淮海堂家族历来注重家风族风建设,先祖定下户规、家训、家戒等教育子孙后世为人处世。虽时过境迁,其仍具有独特价值。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13】户规十则、家训十则、家戒十则反应了呙氏先祖对子孙的教化,是呙氏先祖言行、思想、智慧高度凝炼的结晶,是其以家庭建设来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

户规共十条,内容如下:一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二是把公事当急务;三是促使宗族和睦;四是读书明理,穷经致用;五是谨慎居家过日子、选择职业;六是警惕游戏、懒惰歪风;七是戒骄奢;八是抑制强横、扶助弱小;九是永守祖墓祭产;十是申言对诽谤诋毁户规者要秉公重处。现今审视这十条,除第九条,其余内容条条都还适用,只不过一些具体内涵随时代发展需有所变化,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第一、三、八则规定的是“孝”,由孝顺父母推及至宗族、弱势群体,达成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孝”;其余部分可追为“忠”,即忠于正道、忠于国家。

家训十则:一、宜孝父母;二、宜设义学;三、宜尚勤俭;四、宜敬伯叔;五、宜立人品;六、宜苦耕读;七、宜友兄弟;八、宜专执业;九、宜尊礼制;十、宜恤孤寡。

家戒十则:一、戒乱宗族;二、戒滥交游;三、戒爱奢华;四、戒紊嫡庶;五、戒薄宗族;六、戒爱浪荡;七、戒侵祭产;八、戒慢户长;九、戒唆词讼;十、戒持强恶。

家训、家戒十则前有篇楚玉公作的短序,其中写道“倘有不敦族义、不守家法,或以小而欺大,或以强而凌弱,甚则不耕不读,鲜廉寡耻、轻法犯刑、亏身辱亲、不仁不孝者,家法责之。如法责不悛,送官府究惩。”【14】可见,不遵家训、家戒的人要受到惩罚,甚至送官府治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具有约束力,与法律逐渐合流。

呙氏淮海堂家族的家训族规,体现出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鲜明特点,家训家戒为子孙定下人生准则,是为实现“忠孝”家风的具体要求,其与“圣谕”内容本质一致,我在此便不再过多阐述。进入新时代,呙氏淮海堂族人高度重视家族文化建设,对家训族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原有家训族规进行改造,对其内涵以也进行补充、扩展和完善,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逐渐形成适应新时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进步与发展的新家训,新家训在《中华呙氏淮海堂族谱》第四次续修时得以确立,继续发挥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我在此便不一一阐述。

呙氏淮海堂家族家风之“术”,即家风文化中用以规范族人行为、对子孙进行教化的家训、家戒、族规,他们是匡正家风、教育子孙后代的重要手段,亦是整个家族建设的权术、策略和方法。

家风之“魂”——家族派序传承的保障机制 自先秦以来,家族取名常常会以族谱为准。同辈的名字中必有一字相同,这些相同的字大多由族谱规定,寄寓了人们对家族传承的希冀。所以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会以家为核心呈网状铺开,纵横交错,不断扩大,使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同时,这种以名为形式的浅层共同点,会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成为中国人重视家国情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呙氏淮海堂家族的派序清晰有序。这不仅是其忠孝家风的重要体现,更是呙氏家族的家风族风得以延续传承的重要保障。呙氏淮海堂家族第一次创修族谱时,从《易经》取义,创立了先世派序“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第二次续修族谱时,又增立了 “二十字派序”。呙氏淮海堂家族派序共四十字,全部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其中蕴含了先祖对事物兴衰、生命规律的洞察和对人之灵性的透彻理解,可谓字字珠玑。六百多年来,呙氏淮海堂家族严守祖制派序,使得家族秩序井然,从而为家风的建设以及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使得忠孝家风得以传承至今。

呙氏淮海堂家族家风之“魂,即用以保障忠孝家风延续、家族繁衍发展的内核机制,他们是家风的灵魂,没有派序传承的保障,家族建设很有可能中断乃至家族文化的失传。

附录(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探究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呙氏淮海堂家族发展历史,从各类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探访中切身感悟到整个家族的繁衍发展史。看到家族充满坎坷和传奇的发展过程,不禁感概万千。特别是了解到关于“公安三呙”后,我深深感悟到自己所应背负的弘扬家族历史之责任与神圣使命。呙氏淮海堂家族家风建设对于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独特的意义。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篇历史短作,来宣扬呙氏家族的忠孝家风,以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我以《中华呙氏淮海堂族谱》为核心,在族谱的文谱传记中了解到祖先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发展经历。希望以此窥探祖先的精神品质,了解家族发展历史。此外,我又通过询问、采访各长辈来收集口头史料,整理口传记忆,以此丰富我对家族文化的认识。

初次了解该活动时是在高二(2022年),在历史老师介绍后我萌发了写作的冲动。等到周六放假时,我从父亲那儿大致了解了一些家族基本情况,初步形成了忠孝家风的写作主题。此后我又回老家从爷爷那借取来老人家一直珍藏的祖谱,利用每周六放假的短暂时间进行阅读。然而好景不长,九月开学后恩施频频出现新冠阳性病例,社会面几度被封控管制。【15】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师生安全,学校进行了两次较长时间封校。星期六放假时我就只能在校内活动。封控中的我犹如环岛,无法得到族谱阅读,更不必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刚开始不久的历史写作就此被强制搁置。那段时间我几乎崩溃、绝望,内心充满了不甘,但也只能被迫暂时停止写作。后来伴随全国疫情管控放宽。【16】我虽做了充分防范却仍感染新冠病毒,身心不适,写作刚得以继续又遭中止。那时距2022年燕园杯大赛截至交稿日期只剩不到半个月。与历史老师深入交谈后,我最终放弃了去年的比赛。历史老师鼓励我利用放假的的时间充分准备,以待参加来年的比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暑假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其中就谈到了家族核心成员对整个家族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于是萌发以家族历史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来串联整个家风族风建设长期历程的写作框架。然后我找到族谱中收录的有关传记,结合呙氏淮海堂家族四次大型修谱历程,梳理出了家风建设的大致历程。

在梳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资料搜集查证。各类史料错综复杂,而且多以文言文为主,需要我去准确理解把握文意,增添了资料查证的障碍,同时由于家族本身具有的排他性等特征,想要进行史料多源互证更显困难。所幸族谱第四次续修编委会对涉及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历史研究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口述历史记录辅助的方法,对家族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从小到大,我的姓氏读音成为许多人与我交往的第一问题,尤记每次升学时,老师第一次点名时都会在我这停顿,让我十分尴尬。小学课本中的综合性探究学习——探寻姓氏文化要求我们了解自己的姓氏,而彼时我通过上网都难以查找到任何有关呙氏家族的相关信息,这再次加深了我对自己姓氏的兴趣和好奇。

身逢盛世中华,随着《中华呙氏淮海堂谱族谱》第四次续修活动的开始,我们这一支于乾隆中期西迁至湖北恩施的呙氏族人被编委会艰难搜寻到。经过信息比对交流,确认为呙氏淮海堂家族后裔。虽移居异地生活200多年,但我们这一支族人严遵祖训,始终按族谱派序传承、秩序井然,在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出独特力量。

我初中时有幸参加了最新一版呙氏淮海堂族谱发行仪式,被家族文化所深深震撼,被族人通过续修族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家族网站(http://www.gshhtzq.com/)等弘扬家族文化的自觉所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思考着一个问题。家族文化一直存在,可是大部分族人知之甚少,这是为什么呢?有感于苏轼《石钟山记》所说“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族人中的知识分子进行挖掘、整理、传播家族文化的力度不够;族中普通人虽生活方方面面深受家族文化影响,自觉践行并传承着良好家风。但终究缺乏能力将其内核精神进行概括凝炼,将本家族文化价值观发扬光大。

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此次写作。我们青年一代应当承担挖掘继承家族文化重任,加以宣传推广,更好地发扬光大。

 感谢这次大赛,它让我打开族谱,对话先祖,汲取祖先智慧,接受优良家风熏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而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在一个家族的具体展现,是推动家族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视角,家庭的和谐兴旺、家教的殷切严缜、家风中的善勤义廉等,从来都不是只关乎一家一族的‘家务事’,而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的重要表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上,我们或许可从家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借鉴治理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次我与历史握手,感受到呙氏淮海堂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于祖先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知道了我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了我的脚步该迈向何方。这或许可为我参与这次写作活动最大意义的答案。

史料来源:

1】《孟子》,中华书局,201712月出版

2】《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习近平,20161212

3】《呙氏族谱序》。宗洛

4】《呙氏家乘序》,杜臻

5】《以德齐家 新时代家训家风研究》,杨威,人民日报出版社

6】《公安县志》(清同治版),侨寓,162

7】《叙三呙家绳集》袁中郎

8】《公安县志》(清同治版),人物志,129

9】《公安县志》(清同治版),人物志,142

10】《呙拙菴公宁山公乡贤序》陈廷敬

11】《呙中安自传》

1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42

13】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43页。

14】《中华呙氏淮海堂族谱》

15】《关于对部分区域实施封控管控的通告》恩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20221021

16】《10条防疫政策》国务院,2022127

17】《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人民日报出版社,0201001

18】《以德齐家 新时代家训家风研究》,杨威,人民日报出版社

参考书目:

《家庭、家教、家风关系及启示论》,栾淳钰、王勤瑶,2016

1:康熙帝龙版诰封

2:呙中安“红色家书进军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照片

3:新春祈福活动照片

4:访亲团恩施市龙凤镇宗亲联谊活动

5:呙氏淮海堂宗亲网站图片

6:编委会向公安县图书馆捐赠族谱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获奖证书1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获奖证书2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获奖证书3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获奖证书4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呙豫繁同学与指导老师覃山权先生(左)合影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左起:作者呙豫繁  呙宇(豫)佳(作者妹妹)  黄亚玲(作者母亲)  呙海临(作者父亲)

稀僻呙姓 忠孝传家

谱载部分“龙版诰封”


【责任编辑:呙升槐】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